小研究 大智慧
——“我与植物共成长”课题成果汇报
春天,是一个播种生命、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我与植物共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真正地像科学家一样亲历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 “确立课题主题”到“设计课题方案”再“撰写成果报告”,他们分工合作,群策群力,积极探究,潜心实验,同时也克服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沼冢�课题结题啦!5月30日,同学们齐聚一堂欣赏优秀课题成果汇报,一起分享了这成功的喜悦。
<学生感言一>
在这次游园活动中,我们觉得形式新颖,最有意义的就属同学们的科技讲座啦!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我与植物共成长。”讲座分为四场,我们四至七年级参加的是第三场,共有八位同学上台亮相。
“台�弦环种樱�台下十年功。”虽然这次演讲每位同学只是短短的四分钟,但是他们在台下的准备却远超这四分钟,每一部分,他们做得都是那么细致,讲得那么精彩。可想而知,八位演讲的同学付出了多少时间和心血啊!
五(10)班的王桉哲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关于大波斯菊的成长记录》,获得同学们的好评。他首先介绍的是大波斯菊的生长习性:“大波斯菊原产美洲墨西哥,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期6~8月,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植物。大波斯菊的生长和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九部分——研究分析。王桉哲同学仔细地把每一幅统计图中的数据密密麻麻地列在统计图旁,12张统计图,1144个数据,这几幅精心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和那一连串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王桉哲一丝不苟的研究过程。虽然罗列的数据很多,但是他却有条不紊地讲述着大波斯菊的变化。单是看看,听听就十分佩服他,更不用说着二十九天坚持记录观察。听到最后的研究成果部分,本以为结束了,谁知峰回路转,他又提出了五条新问题,证明了他作为一个小研究者的细致与严谨。
很快,到了投票阶段,很多同学都毫不犹豫地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了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达人”,这是对他们的肯定。我们都知道,这成功是来之不易的,他们在台下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或许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坚持,就是胜利,是我们在这次讲座中所明白的道理。
这不仅仅是场科技讲座,更是一场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具备什么品质的讲座。今年的科技讲座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有意义的活动。
叶天忻
<学生感言二>
今天,我聆听了同学们的“我与植物共成长”研究报告会。
从第一个小组同学的课题中,我知道了她们研究的内容——有关于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这一个小组在PPT中主要的展现形式是日记,从字里行间我知道了凤仙花性喜阳光,但是怕潮湿,耐热但不耐寒的生长习性,为了大家更加清楚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两位同学还别出心裁的绘制了表格与条形统计图,一个个有趣的内容吸引着我。
第二个小组研究的是矮牵牛,格式与第一个小组相似,但是比第一个小组详细很多,虽然只听到一半,但我还是从中了解了矮牵牛的生长习性:喜欢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不适于在霜冻、雨涝中生长。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青菜施肥与不施肥的对比研究,这一个报告打破了只研究植物生长过程这一千篇一律的格式,研究者思考角度的与众不同使报告在大家眼前一亮,引起大家的兴趣,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随着研究者的步骤走着。实验结果和大家预料的一样,用同一种土种出的青菜,施肥的要比不施肥的长得健康茁壮,但在同学的讲解与大屏幕的图片中,可见施肥的青菜刚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并不见得要比不施肥好,甚至要比不施肥的差,但随后施过肥的青菜苗超过了不施肥的青菜苗,长得十分密,也十分绿。
除了这三篇报告,同时还听了有关番茄、大波斯菊等等植物的生长过程等,每一篇报告都蕴含着同学们的汗水,天天观察并记录的坚持的精神和制作PPT与研究报告的辛苦。
今天能站上讲台的同学都是最棒的,每一个人都流过汗水,一心一意的护理着花草,同学们的演讲都精彩,他们都不相上下,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
刘子璇
<家长感言>
有幸在六一节前夕,受邀参加儿子学校举办的科技节,感到非常惊喜。周五上午,我一走进学校校园,就被校园里散发的浓厚的六一节和科技节气氛所感染和感动,可以看得出学校和老师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首先参加的是“我与植物共成长”活动的报告会。一个多月前,儿子和他同住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同学组成了一支科研小分队,研究不同肥料对鸡冠花成长的影响。这段时间,儿子和小伙伴们,在几个热心家长的帮助下饶有兴致的开展他们的“科研”活动。今天,一边听他们在讲台上用PPT,有模有样地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一边回想他们前阵子,从播种、浇水,到认真观察、测量的点点滴滴,不由会心一笑。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个年代的死读书,而是把能够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甚至还能够借助互联网来获取需要的知识。
“科技节”很好玩,既让孩子学习到动手动脑的东西,又让父母同孩子增加亲情。作为家长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们,感谢他们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所付出的努力。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而且希望能越办越好!更希望儿子也随之逐渐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
三(11)班 家长
图文编辑:沈凤萍 |